10加熱爐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明火加熱爐宜集中布置在裝置的邊緣井靠近消防通道,且應于可燃氣體、液化烴、甲B 類液體設備的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下風側;(2)加熱爐與其他明火設備應布置在一起;(3)幾座加熱爐可按爐子中心線對齊成排布置。兩座加熱爐凈距不宜小于3m;(4)當采用機動維修機具吊裝加熱爐爐管時,應有機動維修機具通行的通道和檢修場地。對于帶有水平爐管的加熱爐,在抽出爐管的一側,檢修場地的長度不應小于爐管長度加2m;(5)加熱爐外壁與檢修道路邊緣的間距不應小于3m;(6)對于設有蒸汽發生器的加熱爐,汽包宜設在加熱爐頂部或鄰近的構架上;(7)加熱爐與其附屬的燃料氣分液罐、燃料氣加熱器的間距,不應小于6m;(8)當加熱爐有空氣預熱器、鼓風機、引風機等輔助設備時,輔助設備的布置應不妨礙其本身和加熱爐的檢修;(9)加熱爐與露天布置的液化烴設備間的防火間距不應小于22.5m,當設備之間設置非燃燒材料的實體墻時,其間距可減少,但不得小于15m。實體墻的高度不宜小于3m,距加熱爐不宜大于5m,并應能防止可燃氣體竄入爐體;(10)當液化烴設備的廠房或甲類氣體壓縮機房朝向加熱爐一面為封閉墻時,加熱爐與廠房的間距可減少,但不得小于15m。
11立式容器布置的方式有哪些要求?立式容器的外形與塔類似,只是內部結構沒有塔的內部結構復雜,立式容器的布置方式和安裝高度等可參考塔的布置要求,另外尚應考慮以下要求:(1)為了操作方便,立式容器可以安裝在地面、樓板或平臺上,也可以穿越樓板或平臺,用支耳支撐在樓板或平臺上;(2)立式容器穿越樓板或平臺安裝時,應盡可能避免容器上的液面指示、控制儀表也穿越樓板或平臺;(3)立式容器為了防止粘稠物料的凝固或固體物料的沉降,其內部帶有大負荷的攪拌器時,為了避免振動影響,應盡可能從地面設置支承結構;(4)對于頂部開口的立式容器,需要人工加料時,加料點的高度不宜高出樓板或平臺1m,,如高出 lm時,應考慮設加料平臺或臺階。
12臥式容器的布置和安裝高度有哪些要求?(1)臥式容器宜成組布置。成組布置臥式容器宜按支座基礎中心線對齊或按封頭切線對齊。臥式容器之間的凈空可按0.7m考慮。(2)在工藝設計中確定臥式容器尺寸時,盡可能選用相同長度不同直徑的容器,以利于設備布置。(3)確定臥式容器的安裝高度時,除應滿足物料重力流或泵吸入高度等要求外,尚應滿足下列要求:容器下有集液包時,應有集液包的操作和檢測儀表所需的足夠空間;容器下方需設操作通道時,容器底部配管與地面凈空不應小于2.2m;不同直徑的臥式容器成組布置在地面或同一層樓板或平臺上時,直徑較小的臥式容器中心線標高可適當提高,使與直徑較大的臥式容器筒體項面標高一致,以便于設置聯合平臺。(4)臥式容器在地坑內布置時,應妥善處理坑內的積水和有毒、可燃易爆介質的積聚。坑內尺寸應滿足容器的操作和檢修要求。對多雨地區可考慮在地坑上部設置雨棚。(5)臥式容器的平臺的設置要考慮人孔和液面計等操作。頂部平臺標高宜比頂部管嘴法蘭面低 150mm 。當液面計上部接口高度距地面或操作平臺超過3m時,液面計應裝在直梯附近。對于集中布置的臥式容器可設聯合平臺。
13泵的布置方式有哪幾種?泵的布置方式有三種: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和室內布置:(1)露天布置露天布置的泵,通常集中布置在管廊的下方惑側面,也可分散布置在被抽吸設備的附近。其優點是通風良好,操作和檢修方便;(2)半露天布置半露天布置的泵適用于多雨地區,一般在管廊下方布置泵,在上方管道上部設雨棚。或將泵布置在構架的下層地面上,以構架平臺作為雨棚。這些泵可根據與泵有關設計布置要求,將泵布置成單排、雙排或多排;(3)室內布置在寒冷或多風沙地區可將泵布置在室內。如果工藝過程要求設備布置在室內時,其所屬的泵也應在室內布置。
14泵布置有何具體要求?(1)成排布置的泵應按防火要求、操作條件和物料特性分組布置;泵露天、半露天布置時;操作溫度等于或高于自燃點的可燃液體泵宜集中布置;與操作溫度低于自燃點的可燃液體泵之間應有不小于4.5m的防火間距;與液體烴泵之間應有不小于7.5m的防火間距;(2)泵成排布置時,宜將泵端出。人口中心線對齊,或將泵端基礎邊線對齊;(3)泵雙排布置時,宜將兩排泵的動力端相對,在中間留出檢修通道;(4)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外側時,泵區通道的最小凈寬為2m,最小凈高為3m,泵端前面操作通道的寬度,不應小于1m;(5)泵布置在管廊下方或外側時,不論是單排或雙排,泵和驅動機的中心線宜與管廊走向垂直;(6)泵布置在室內時,兩排泵凈距不應小于2m。泵端或泵側與墻之間的凈距應滿足操作、檢修要求且不宜小于lm;(7)除安裝在聯合基礎上的小型泵外,兩臺泵之間的凈距不宜小于0.7m;(8)泵的基礎面宜高出地面200mm。最小不得小于100mm;在泵吸入口前安裝過濾器時,泵基礎高度應考慮過濾器能方便清洗和拆裝;(9)立式泵布置在主管廊下方或構架下方時,其上方應留出泵體安裝和檢修所需的空間;(10)輸送極度危害物質(如丙烯等)的泵房與其他泵房應分隔設置;(11)消防水泵房應設雙動力源;(12)公用備用泵宜布置在相應泵的中間位置;(13)泵的布置應考慮管道柔性設計要求。15壓縮機的布置一般要求是什么?(1)壓縮機組及其附屬設備的布置,應滿足制造廠的要求;(2)壓縮機宜布置在被抽吸的設備附近,其附屬設備宜靠近機組布置;(3)可燃氣體壓縮機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與明火設備、非防爆的電氣設備的間距,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GB 50028和《石油化工企業設計防火規范》GB 50160的規定;宜露天布置或半敞開布置。在寒冷或多風沙地區可布置在廠房內;單機驅動功率等于或大于150kw的甲類氣體壓縮機廠房,不宜與其他甲、乙、丙類房間共用一幢建筑物;壓縮機的上方,不得布置甲、乙、丙類液體設備,但自用的高位潤滑油箱不受此限。(4)單層布置的壓縮機,當基礎較高時,宜按需要設置操作平臺;當附屬設備較多時,宜兩層布置。
16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符合什么要求?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根據其結構特點確定。進出口都在底部的壓縮機的安裝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進出口連接管道與地面的凈空要求 ;(2)進出口連接管道與管廊上管道的連接高度要求;(3)吸入管道上過濾器的安裝高度與尺寸的要求;(4)為了減少振動應降低往復式壓縮機的安裝高度。
17裝置的控制室、變配電室、化驗室的布置應符合哪些防火規定?(1)控制室、變配電室宜設在建筑物的底層,若生產需要或受其他條件限制時,可將控制室、變配電室布置在第二層或更高層;(2)在可能散發比空氣重的可燃氣體的裝置內,控制室、變配電室、化驗室的室內地面,應至少比室外地坪高0.6m;(3)控制室朝向具有火災危險性的設備側的外墻,應為無門窗、洞口的非燃燒材料實體墻;(4)控制室或化驗室的室內,不得安裝可燃氣體、液化烴、可燃液體的在線分析一次儀表。當上述儀表安裝在控制室、化驗室的相鄰房間時,中間隔墻應為防火墻。
18生產裝置的通道設置應符合哪些要求?裝置內通道的最小寬度和最小凈高是多少?進行設備布置時,應根據施工、維護、操作和消防的需要,綜合考慮設置必要的通道和場地。在裝置內部,應用道路將裝置分隔成占地面積不大于10000m2的設備、建筑物區。當合成纖維裝置的酯化聚合、抽絲與后加工廠房的占地面積大于 10000m2時,應在其兩側設置通道。裝置內主要車行通道,應與工廠道路銜接。(1)裝置消防通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當裝置寬度大于60m時,應在裝置內設貫通式消防通道;· 裝置寬度小于或等于60m、且裝置外兩側有消防通道時,可不設貫通式消防通道。裝置內的不貫通式道路應設有回車場地。· 道路的寬度不應小于4m,道路路肩上管架與路面邊緣凈距不應小于lm,路面內線轉彎半徑不宜小于7m,路面上的凈空高度不應小于4.5m。(2)檢修通道應滿足機動檢修用機具對道路的寬度、轉彎半徑和承受荷載的要求、并能通向設備檢修的吊裝孔。(3)裝置內主要車行通道、消防通道、檢修通道應合并設置。(4)操作通道,應根據生產操作、巡回檢查、小型維修等的頻繁程度和操作點的分布決定。
19沿塔管道布置設計時應如何考慮?(1)應滿足工藝管道及儀表流程圖的要求;(2)管道布置應從塔頂部到塔底部自上而下進行規劃,并且應首先考慮塔頂管道和大直徑的管道的位置和自流管道的走向,再布置壓力管道和一般管道,最后考慮塔底管道和小直徑管道;(3)應考慮方便操作、維修和安全可靠,經濟合理;(4)每一條管道按照它的起止點都應盡可能短,但必須滿足管道柔性的要求;(5)每一條管道應盡量沿塔體布置,并且注意有一個“好的外觀":· 有兩種情況可考慮:一是每一條管道分別布置;二是按管道成組布置(這種方式加管道的集中荷載較大時,應取得設備設計人員的同意);在管道側沿塔外壁呈同心圓布置,或沿塔外壁呈切線布置。
20塔頂管道設計的要點是什么?(1)塔頂管道一般有塔頂油氣、放空和安全閥出口管道。塔頂放空管道一般安裝在塔頂油氣管道最高處的水平管段的頂部,并應符合防火規范的要求;(2)塔頂油氣管道內的介質一般為氣相,管徑較大,管道盡可能短,要“步步低",不宜出現袋形管,且具有一定的柔性;(3)每一根沿塔管道,需在上部設承重支架,并在適當位置設導向支架,以免管嘴受力過大;(4)分餾塔頂油氣管道一般不隔熱,只防燙;如該管道至多臺冷換設備,為避免偏流, 應對稱布置;(5)塔頂為兩級冷凝時,其管道布置應使冷凝液逐級自流,油氣總管與冷凝路入口支管應對稱布置,使流量均勻;(6)當塔頂壓力用熱旁路控制時,熱套路管應保溫,盡最短,其調節閥應安裝在回流罐"上部,且管道不得出現“袋形",以避免積液;(7)減壓塔頂油氣管道與塔開口直接焊接而不采用法蘭連接,以減少泄漏。